五一节回来,办公室的二旭妈妈说起这几天她和儿子的相处:因为疫情期间,她儿子隔离在另一个城市的奶奶家了,她们两三个月没在一起。孩子再回来,她工作又开始忙。这个五一节,是半年来她第一次这么长时间陪孩子。二旭妈说,她能感觉到孩子特别珍惜跟她在一起的时间,不但一直粘着她,并且,非常在意她的情绪变化。有时候她稍有凝神,孩子就会端详着她的脸问:“妈妈你怎么了?”生怕她不高兴。不但如此,孩子还特别喜欢“讨好”她,吃什么东西,都会冷不丁地塞到她嘴里一点。有时是一个剥好的鹌鹑蛋,有时是一颗小小的杏仁,有时是一小块水果。每当妈妈露出微笑,孩子都开心又满足地问:“好吃吧,妈妈?”看到孩子这样,二旭妈说她自觉欣慰也有些心疼。她特别能理解孩子害怕再次跟妈妈分开的担忧,也理解孩子发自内心的那种愿望:“我喜欢妈妈,所以我愿意让妈妈开心。”“我爱妈妈,所以我希望妈妈跟我在一起也很开心”。可大多数妈妈,意识不到自己常态化的情绪状态,对孩子有多重要。
一、妈妈不快乐,孩子也不敢快乐
心理学家认为:孩子小时候,是要依赖父母生存的,所以,他们对父母,有一种天生的忠诚。他们不但会忠诚父母的观念,也会忠诚于父母的情绪状态。我记得小时候班里有个伙伴,一个很活泼的小姑娘。每年,她都会“季节性”的忧郁一大段时间。她是班里的好学生,可每到那段时间,她上课情绪低落,不积极回答问题,作业懒得交。下课也不再跟我们玩游戏,总是一个人在座位上发呆,放学时,还总磨磨蹭蹭不回家。后来才知道,她家兄弟姐妹多,每到春天,都会面临“计划生育罚款。”那时,她父亲常年在外务工,母亲留在老家一人养育她们。本来孩子就多,经济上捉襟见肘,再有罚款,她母亲就整天愁眉苦脸,唉声叹气。这个小伙伴,很爱她妈妈,妈妈不开心,家庭氛围凝重,她也变得惶惶不可终日,整个人都很消极。妈妈的情绪状态,就是孩子的晴雨表,妈妈不开心,对孩子也是一种巨大的压力。
曼彻斯特大学的心理教授,就曾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“静止脸实验”:起初,妈妈很开心地陪孩子玩,孩子也很高兴;随后,妈妈面无表情,孩子意识到了什么,他对着妈妈笑,企图用刚才的动作吸引妈妈注意;可妈妈继续面无表情,孩子烦躁起来;2分钟后,面对一直没有表情,也没有反馈的妈妈,孩子崩溃大哭;这时,妈妈赶紧回应,孩子终于如释重负。这个揪心的视频,让我们看到:孩子很敏感,他们很小就能注意到母亲的情绪状态了,并且,他们会随着母亲的情绪,调整自己的行为。孩子大一点就会觉得,如果自己开心,那意味着跟母亲不再一致,他们的快乐也不会轻松。而一个孩子,他宁愿不快乐,也不敢背负背叛父母的压力,独自快乐。
二、妈妈不快乐,孩子性格底色也会受影响
网上有一个问题“有个负能量的妈妈是什么体验?”一个网友讲述了她妈妈的故事:她妈妈当年被外公逼着嫁给了大她7岁的工程师老爸,得以进了城,并安排了正式工作。可妈妈对爸爸并不满意,这份恨屋及乌,直到她们姐妹两个出生、长大,都没有缓解。妈妈既不离婚,也过的不快乐。虽然妈妈每天也把日子过得很有“声响”,可那种声响是摔摔打打,骂骂咧咧。她和姐姐从没得到过妈妈一个温暖的怀抱,更不要说看到妈妈时常浮现的笑脸了。她们姐妹,很小就承包了家里的大部分活,整个童年,过的压抑又沉重。根本没有犯错不犯错一说,只要妈妈本就阴郁的脸有一丝波澜,她和姐姐就一直揪着心,成天惴惴不安。做事也更加小心,生怕不顺妈妈的眼,再遭板子打,或被罚跪搓衣板。在这样的环境里,她和姐姐成天大气不敢出,即便在学校里,也总是绷着一根弦。长大后,姐姐变得冷漠难以接近,而她,则变得跟妈妈一样暴躁,很难用细腻温暖的心,去接受一份感情,体会一份爱……
美国心理学家派克曾说:“在稚嫩的孩子心中,父母就是他们的上帝,神圣而威严。孩子缺乏其他的模仿对象,自然会把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全盘接受下来。”孩子的世界很小,妈妈不快乐,孩子身体里也会储藏很多负能量,积郁久了,这些负能量,就是孩子性格的构成。有的孩子长大后,能觉醒,让自己一点点走出来,而有的孩子,则会带着这种阴郁、沉闷的性格,不开心、压抑的过一辈子。
三、做妈妈,责任和自我同样重要
我身边一个妈妈曾抱怨说:“我一干家务就满腹委屈。每天白天,要看老板脸色,晚上回家,还要做家务要辅导孩子,感觉生活枯燥无趣”。我很理解这个妈妈,从世俗的角度看,她就是我们身边千千万万的“好妈妈”:要坚持工作,要陪伴孩子,还要周全家庭。可这样的妈妈,却委唯独屈了自己,她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喜悦,对生活也说不上真正热爱,那些欣喜的蓬勃的生命力,在责任的重压下,无法在她们心里生根发芽。这样的妈妈,看似尽职尽责,可其实在精神深处,也给不了孩子更多引领。《爱的艺术》一书中认为,好的母爱有两点:一方面,母亲应该对孩子的生命成长负责任;另一方面,一个好母亲,能赋予孩子对生活的热爱。不是我们不提倡妈妈们尽职尽责,而是我们应该看到,母爱,其实有更厚重的本质。综艺节目《妈妈咪呀》第五季的总冠军王蕾蕾,是一名盲人模特。
她18岁那年,患上了罕见的视网膜病,24岁时彻底双目失明。作为一名模特,不能看见舞台,不能看到自己漂亮的礼服,从职业的高光时刻,一下跌倒无尽的黑暗中,这对谁,都是不小的打击。可王蕾蕾却非常乐观,她在养育孩子的间歇里,记录自己经历的点滴,并请人帮忙整理文字出书成册。她还借助手机的语音功能,开网店卖化妆品,有了自己的事业。眼前是黑暗的,但日子却是五彩的。王蕾蕾说:“我想让我的孩子知道,妈妈只是双眼看不见了,但我们还有手有脚,还可以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。”王蕾蕾的两个儿子,在妈妈的熏陶下,也很乐观、礼貌、得体。试想,如果王蕾蕾没有在精神上取悦自己,全盲的她,又有多大余力,带孩子精神上的成长?没有谁的日子,总是一帆风顺,也没有谁天生乐观。一个妈妈的最佳状态,是妈妈爱自己,爱生活,那份爱满溢出来,滋养到孩子,让孩子深深感受到:生活很美好,有希望,也有动力,让人神往。
四、懂得取舍的妈妈,更能双赢
记得杨澜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到:“你的孩子,十年没有吃过妈妈亲手做的菜,他们的幸福感怎么样?”杨澜说:“我的孩子有一个不会做饭的妈妈,但是他们有一个见多识广总是兴致勃勃的妈妈。每一个人都有缺憾,也不必苛求做到完美。” 其实就是这样,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,我们有自己的局限,也有自己的缺点。但是我们的孩子们,其实也从来没有需要过一个完美的妈妈。他们需要的,是一个生活的榜样,他们从我们身上学习如何面对生活,如何快乐生活。
雅斯贝尔斯在《什么是教育》中说,教育的本质意味着: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,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。好的教育,从来不是在情绪的垃圾堆里,逼着孩子战战兢兢的看父母脸色过日子。而是让他们看到,看到我们在真正快乐而认真的生活。这样孩子们才敢真正去做一个快乐的小孩。并且他们能够在我们的影响下,拥有一个乐观的性格。看到妈妈快乐,他们会更加深信,他们自己日后也能在生活的压力与荆棘中,过得很好,才能勇敢的选择自己想过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