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孩子在三四岁时会展现出对画画的浓厚兴趣,这个时期是幼儿的智力、想象力、审美能力、发散性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启蒙的关键阶段。在孩子三四岁时,是发育的敏感期,家长如果能够给孩子正确的引导,会提升孩子的积极性,助力孩子的兴趣开发与人格养成!
一、家长应该认真对待孩子的绘画作品
一幅作品都展示了孩子的“用心”,需要我们认真对待,家长不能流露出无所谓的态度。孩子虽然年龄小,但是对于感情的变化非常敏感。如果他感受到大人对自己的作品不在意或者不满意,他会在内心充满挫败感,打击积极性,甚至会怀疑自己。我们的老师会细心的将孩子的作品保存起来,到一定的时间交给家长,而且我们将孩子的优秀作品做成作品集,发到学生个人手中,定期为孩子开展属于自己的作品展,每年举行大型画展,这不止让学生获得成就感,同时更好地保存了孩子的作品,在欣赏孩子作品的同时,让家长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孩子的进步。
二、理性地评价孩子的绘画水平
我们评价孩子的作品时不能以“像不像”作为评判标准。孩子在创作过程中更注重内心感受的释放和表达,思维并不完全遵循客观世界的运行逻辑,这也正是儿童画独特的魅力所在。了解孩子们绘画的目的,应该注重挖掘孩子们想表达的意思,不要过于追求外形的相同。我们始终全方位、多角度地关注学生成长,老师们因材施教,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,在课堂中寓教于乐,并通过品格教育、书法教育,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。为学生增添多种体验课程,让学生的童年生活更加绚丽多彩。
三、不用夸张的语气吹捧孩子的作品
当孩子请你欣赏他们的作品,我们可以适当的表扬、鼓励孩子,但是过分、夸张的赞美和吹捧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判断,或者以为只要画画就能得到赞美。我们的课堂采用激励式教学体系,通过老师与学生的互动、引导、激励,让孩子在学习、体验、实践中养成自信、乐观、有担当的优良品质,不断优化教学方法,通过七步教学法提高了课堂效率,通过高效课堂让家长看到孩子的进步,使孩子对自己产生信心。
四、肯定孩子的进步,不要攀比
当孩子开始问“我画地好不好?”,说明他开始在意别人的看法了,这时候,我们要及时肯定孩子的进步。很多家长在育儿过程中急功近利,要求孩子足够优秀,时常拿其他小朋友跟自己的孩子作比较,给孩子压力。家长的攀比其实最伤孩子的心。美术是帮助孩子成长的工具而不是目的。
“教育不是功德就是罪过。”我们深知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,20年来坚守教育初心,勇担育人使命,用一个思想去影响另一个思想,用爱与责任托举了无数学员的艺术梦想,成功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员。
(内容来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,本文仅用作学术交流,不作任何商业用途!)